你有二三十年前買的保單嗎?
不管是儲蓄險、醫療險、癌症險或重大疾病險,你可能會發現到:哇!以前的保單好便宜,給付條款比現在的保單寬鬆。
不管是因應央行的利率高低,保費會有漲有跌外,也因外在環境的變化,與理賠定義上的糾紛,導致保單的條款寫得越來越細,越來越沒有模糊的空間。
而今年(108年)的失能險已有數家保險公司停賣含有「保證給付」的失能險、給付條款改得更嚴苛、調漲失能險保費或是只接受標準體承保(健康的人) ,很明顯的未來要買失能險已越來越不容易,不只是發現可以選擇的更少,不然就是想買可能都買不了。
近幾年民眾除了搶買實支實付險外,因高齡少子化與長照悲劇不斷在新聞上演,大家也漸漸意識到長照的可怕,因此四五年前的失能險也是最熱賣的保單之一。但既然賣得這麼好,為何失能險的甜蜜期這麼短?
失能險的理賠槓桿比例是非常高的保單,槓桿比例指的是所繳的保費與所獲得的理賠效益比例,例如:
月給付保額 3萬的失能險,不幸因失能啟動了失能險的理賠,保險公司保證給付長達 15年( 180個月)之久,也就是 540萬( 3 x 180)的理賠額度,但若不幸 15年後依然處在失能且生存的狀態,保險公司也會繼續給付,直到理賠的上限的 40年至 50年之間,總理賠額度上看 1000多萬。
與以下的保障型保單相比,失能險的特殊地方在於:
-
只要生存且符合失能標準,就持續理賠。不需要有治療行為。
-
保證給付 15年,就算 這15年的期間康復了,不處於失能狀態,保險公司依然要持續給付滿 15年為止,而就算途中死亡,保險公司也會將剩餘的保險金給法定繼承人。
-
若在保證給付期間,不想慢慢領每月的失能金,也可以選擇將保證給付期間的保險金一次領回(會扣利息)。
-
失能判定標準較廣,從人的上到下,由內到外,五官、神經、胸腹部臟器、四肢等,都是保障範圍。
-
不論原因 只論結果,不管是因意外、癌症、疾病等所導致失能的原因為何,保險公司只看後來所處在的失能狀態。
壽險:
不管是因意外或疾病所致「死亡」的理賠,額度通常為數百萬起,但只有因「死亡」才理賠,所以較少受人親睞。
醫療險:
專門理賠住院、手術與醫療費用的保單,保障範圍包含了小風險與大風險,是每個人一生都一定會用到的保單,但保單的理賠前提是「住院」或「手術」的情形,才可申請理賠給付,也就是說限縮在治療行為的理賠。
意外險:
只要因「意外」所導致的死亡、醫療、燒燙傷、骨折或失能等,都可以申請理賠,再加上或是因大眾運輸工具事故、電梯事故、擊落物事故等死亡,槓桿比例也是非常高。
癌症險:
分為一次性給付或住院、手術與化療放射線治療等。一次性給付為定額理賠,普遍的理賠保額為數十萬到一百萬之間,而專門給付住院、手術與化療放射線治療的癌症,如同醫療險一樣,限縮在要有癌症治療的行為才會理賠。
重大疾病/傷病險:
市面上的保單普遍為一次性給付,通常理賠的保額落在數十萬到一百萬之間,只要符合保單所列的疾病與符合疾病程度的定義,就可以申請理賠。
不過,失能險所要求的身體狀況也較嚴格,例如 BMI超過 30、高血壓、糖尿病或其他疾病,保險公司除了會要求體檢外,還可能會加費或除外等動作,建議把握失能險還能投保的機會不要等到疾病或意外來臨了才買。
保險可能不是一輩子的朋友,卻是一輩子的無形守護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