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的是時候拿出你塵封已久的保險單了
筆者常收到網友的來信,希望我能協助檢視一下他們的保障內容;筆者發現到越是久遠的保單,越是缺實支實付的保障,尤其是在民國 80年代初的保單,幾乎都只有終身醫療險、住院日額險、癌症險和意外險等。
為什麼民國 80年代初的保單,很少有業務員規劃實支實付?
全民健康保險於民國 84年正式實施,在那時候,醫療科技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、醫療費用沒有像現在這麼高昂、人口沒有高齡問題、醫院沒有人滿為患的狀態,那時的健保醫療給付夠多,第一次讓民眾感到有健保真好。
所以在當時的時空背景,你和業務員討論保險規劃時,自然不會想到未來有醫療自費的風險,且當時網路不發達,資訊不對稱,「保險」對民眾來說,還是相當不熟悉的無形商品,民眾無從去比較去分析,當業務員拿出建議書做介紹時,民眾可能也都只能照單全收。
為什麼會說沒有實支實付就不齊全
現在的醫療費用,真的很難脫離實支實付的範圍,不管是意外受傷的復健、跌倒摔斷牙齒的植牙、牙齒的翻瓣門診手術、腸胃視鏡的門診手術、人工關節的置換手術、心臟支架、一般住院與各種大大小小手術,又或是必要性剖腹產,這些一定都會牽扯到民眾需要自費的情形。
所謂的實支實付是指「實際支出、按實給付」,若被保險人因住院手術實際支出了 15萬元醫療費用,保險公司在保單條款範圍內,將保戶自費支出的醫療費用理賠給保戶的意思。
實支實付主要保障三個項目:住院、手術與醫療費用(雜費),除了這三個以外,有的保險公司還多了癌症腫瘤治療費用的給付或因意外導致的義眼、義肢、助聽器與眼鏡的費用給付。但是每一家保險公司的實支實付條款不盡相同,有的續保到 84歲,有的只續保到 75歲,有的保障門診手術,有的則無,有的醫療費用概括理賠,有的則是列舉理賠,條款的優劣都會牽扯到理賠時的金額多寡。
完整的保險規劃,一定要有「實支實付險」,因為不管是小的診所治療,到大的住院手術,實支實付一定都會派上用場;但如果只買了住院日額險,就只單純賠住院病房費用,而手術或醫療費用(雜費)都賠不到;只買終身醫療險,雖然有住院病房、手術的理賠,但缺了醫療費用(雜費)的保障,若是做新型的手術方式,還是有可能造成賠不夠的結果。
買保險的意義就是透過少少的保費,得到大大的保障,即便是五十歲的男性買 12萬保額的實支實付險,一個月也只要五百多元而已,就算手術自費花了十萬元,也不必擔心醫療險賠不夠的問題,甚至可以用較好的醫療品質,住比較好的病房來照顧自己和家人。
37年次的長輩,因騎腳踏車摔倒,門牙斷裂,做「牙橋」的門診手術,三顆假牙實支實付全額理賠 69,580元。
18歲年輕人,牙齒門診手術,手術過程中自費使用兩次膠原蛋白,實支實付全額理賠 6,300元。
因胎位不正,進行剖腹產,實際自費 117,310元,由兩家保險公司實支實付理賠共 144,710元
左腿從樓梯摔傷,難以行走,長期復健,自費 49,250元,實支實付理賠 49,250元
Icons made by Freepik from www.flaticon.com